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关税大棒正促使德国企业一方面努力开拓欧、亚、拉美新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国内投资,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遭受打击
7月2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举行了重要会谈,欧美双方终于就持续了数月的贸易争端达成协议。
根据冯德莱恩的说法,从欧洲进口到美国的大部分产品的关税税率将为 15%,这也适用于汽车、半导体和医药产品。而根据特朗普的说法,对进口钢铝制品的关税则仍保持在 50%。新关税已于8月7日生效。
为此,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海伦娜•梅尔尼科夫(Helena Melnikov)就表示:“这是许多企业急需的喘息机会”,并称,尽管许多细节仍不清楚,但欧盟已通过这项协议防止了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当然,这位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也指出:“协议创造了短期稳定,仅此而已。这只是第一步。”按照梅尔尼科夫的看法,欧盟必须继续与美国谈判,“努力达成一项全面、公平和面向未来的贸易协定”。
德国工业联合会 (BDI)则对欧美这次达成的贸易协议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德国工业联合会执委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 (Wolfgang Niedermark) 就认为,欧盟接受令人痛苦的关税是一个致命的信号。“因为即便15% 的关税率,也会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工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尼德马克还称,欧盟现在必须表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市场。“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复原力的经济战略,以及在全球权力结构中扮演自信角色的政治意愿。”
但尼德马克也认为,从积极方面来看,至少暂时避免了冲突进一步螺旋式升级。“现在至关重要的是,达成的协议必须具有约束力。”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 (VCI) 会长沃尔夫冈•格罗斯•恩特鲁普(Wolfgang Große Entrup)则表示,即使避免了进一步升级,欧洲的出口竞争力也会随着协议的达成而降低,因为化工行业认为协议中的关税过高。
对于德国企业来讲,现在提出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梅尔尼科夫表示,尽管达成了协议,但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仍被要求 “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需要有竞争力的基地条件、可信赖的政策、有针对性的投资激励措施,而最重要的则是,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
梅尔尼科夫还认为,欧盟-南方共同市场(以下简称:南共市)自贸协定必须最终获得批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谈判也必须积极推进。
为了更好地理解梅尔尼科夫在这里所提要求的意义,这里先介绍一下欧盟-南共市自贸协定。南共市是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所组成的。欧盟-南共市自贸协定是经过20多年的谈判,最终于2024年12月6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达成的。据称,一旦该协定生效,欧盟和南共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覆盖逾7亿人口,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预计将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但该协定尚需经过欧盟成员国的批准,而在欧盟内部则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
因而,在欧美达成贸易协议后,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梅尔尼科夫随即要求“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提出欧盟南共市自贸协定“必须最终获得批准”等要求,实际上就为应对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作了安排,意义重大。
开拓市场
不仅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梅尔尼科夫提出了签署“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等要求,工商总会外贸负责人福尔克尔•特莱尔(Volker Treier)最近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柏林晨报》7月29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特朗普关税正推动德国企业开拓新市场》的报道,详细描述了他的构想。
特莱尔直言道:“由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周边地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开发新的采购和销售市场。”
特莱尔称,德国企业今后将越来越多地关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按照特莱尔的看法,特别是欧盟内部市场和土耳其仍拥有“很大潜力”,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为此,特莱尔还提到了位于亚洲的印度。他表示“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部分领域仍是一个基本未开发的市场。印度有很大的潜力。我们非常希望欧盟和印度能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慕尼黑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最近曾对1500家德国工业企业进行过调查。根据7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43%的企业预计欧盟内部市场的销售机会将会增长甚或强劲增长。40%的企业还看好印度市场。因而,这一调查数据是与特莱尔上述评估基本吻合的。
特莱尔还强调说:“我们不能忘记像印度尼西亚那样的市场,那里生活着近 3 亿人口。虽然德国与印尼之间的贸易额还很低,但该国拥有巨大潜力。”他并指出,欧盟与印尼已就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达成政治协议,并称:“如果该协议获得批准,将促进德国企业的投资。”
据告,欧盟与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积极推进《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A)的谈判,该协定旨在深化双方在农业、汽车等领域的贸易合作,并为双方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7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到访的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延多(Prabowo Subianto)共同会见记者时宣布,印尼与欧盟已就《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达成政治性协议。而这项成果是在历经十年谈判之后才取得的。
此外,沙特阿拉伯及其邻国位处石油和天然气丰富且资金充足的阿拉伯半岛,德国企业也将其视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
而就对华贸易而言,尽管2024年欧盟对华出口有所下降,但德国工商总会外贸负责人特莱尔仍强调称:“中国是一个本地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了不错失良机,这一点非常重要”。
前不久,他还曾提醒道:“继美国之后,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 年的贸易额将超过 8450 亿欧元。而欧盟则是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此处“第一大目的地”有误。2024年,欧盟是中国出口第二大目的地——译者注] 。这种紧密的经济一体化需要稳定、公平和可靠的框架条件。”
再就拉美而言,特莱尔则将巴西视为德国企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市场。如同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梅尔尼科夫一样,他也希望欧盟与南共市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尽快获得批准。
展望前景
根据联邦统计局7月30日发布的初步数据,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今年第二季度环比下降0.1%,而第一季度还增长了0.3%。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冲击下,不仅德国,而且欧洲的整体经济,特别是欧元区,第二季度几乎停滞不前。欧盟统计局7月30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20国GDP环比仅增长了0.1%,而爱尔兰、德国和意大利的经济甚至出现萎缩,分别下滑1.0%、0.1%和0.1%; 8月14日发布的第二次估计确认了上述初步数据。因而,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形势眼下十分严峻。
如上所述,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梅尔尼科夫和外贸负责人特莱尔均已提出了拓展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关系,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促使德国企业更多在国内投资。这可能也是这位美国总统始料不及的。毕竟这位美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目的之一是要吸引外国投资,重振美国国内制造业。
就在特朗普4月2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实施对等关税计划,并将这一天称为“解放日”之后,《明镜》周刊网站5月8日曾发布了一篇题为《特朗普关税促使德国企业加大国内投资》的文章。
该文称:“最近几周的地缘政治动荡显然引发了德国企业的反思。特别是由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4 月 2 日宣布的关税攻势,企业董事会成员现正在考虑重新加大对德国的投资。这是德勤有限公司(Deloitte)对 200 名德国企业首席财务官进行的春季调查结果。”
德勤德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亚历山大•伯施(Alexander Börsch)尖锐地指出:”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问题正越来越多地主导着市场,从而也主导着企业的前景。” 在特朗普4月2日发起关税攻势之前,德勤调查的首席财务官中有 73% 的人表示,中期内的投资重点将放在德国;而在此之后,这一比例就达到了 80%。
上文还指出,为了适应不确定的地缘政治局势并提高应变能力,企业正努力减少对个别采购或销售市场的依赖。以汽车行业为例,几乎每两家受访企业中就有一家(47%)计划搬迁或重新评估生产地点。
在欧美7月27日达成贸易协议后,德国工商总会外贸负责人特莱尔也向媒体直言道:“由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美国作为投资地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他指出:“近年来稳步增长的一些面向美国的投资项目已被搁置。比如,这一点就适用于重要的机器和设备。”
7月21日, 德国政府与商界共同发布了一项名为“为德国制造” (Made for Germany) 的投资倡议,承诺到2028年在德国投资6310亿欧元,以提振经济和增强竞争力。该倡议由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等发起,目前已有超过60家企业和投资公司参与。
当日,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在总理府会见“为德国制造 ”倡议企业代表时声称:“我们发出的信息非常明确:德国回来了。德国值得再次投资。我们不是过去的投资地,而是现在的投资地,尤其是未来的投资地。”
由此也可见,特朗普关税大棒正促使德国企业一方面努力开拓欧、亚、拉美新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国内投资,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注:作者袁杰博士是旅德中国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