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富豪马斯克7月5日宣布成立“美国党”后,时间已近1月,媒体鲜有这方面的报道,该党也尚未正式在联邦或各州层面完成党派注册或备案程序,而如果未注册或备案,按照美国法律,就不能算正式成立。另一方面,从民调来看,美国民众对“美国党”的支持度并不高——尽管网络上认为美国应该要有第三党的民众很多——资本市场对马斯克把过多精力投身政治也不赞同,认为马斯克该专注于他的企业。这些迹象显示,马斯克的“建党伟业”似乎开局不利。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的动机,是反对特朗普推动的“大美丽法案”。两人一度是政治盟友,特朗普就职伊始,就让马斯克挂帅政府效率部,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精简冗员。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相悖的,马斯克不喜欢政府过多赤字,而特朗普推动的“大美丽法案”将会使联邦政府的债务再增加几万亿美元,两人终于在这件事上决裂,马斯克遂组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此背景下成立的“美国党”,其核心理念是主打“财政保守主义”,倡导减少赤字、自由贸易和技术主导政策,号称代表“80%中间派”选民。
美国是两党制国家,要组建第三党来挑战这个政党结构,非常困难。这不是说美国没有第三党,美国有很多的小党派,然而,要发展出全国性的第三党,几乎不太可能。历史上的第三党如民粹党、进步党、自由意志党和绿党等,都无法真正撼动两党根基,往往沦为边缘势力,最多只成为“投票搅局者”。原因就是美国的单一选区制,该选举制度是把全国划分若干选区,每个选区只能选出一位议员代表该地区进入国会,得票最多者(非要过半)即当选议员。单一选区制因此被称为“赢家通吃”制度,它是极不利小党的。因为小党的筹款能力以及基层网络和社工群体,都无法同民主、共和两党相比,而不能取得议员席位,自然也就难发展成全国性的第三党。
正因如此,多数观察家认为,即便马斯克有雄厚资金,也难以解决基层组织、选民基础和制度壁垒等根本问题,“美国党”会像历史上那些昙花一现的第三党一样,成为泡沫。
困难确实显而易见,然而,政治总是会有奇迹出现的。远的不讲,有多少人能料到特朗普在民主党的追杀和司法重压下翻盘,二主白宫。马斯克也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如果他真的愿意为他的“建党伟业”花时间和金钱,牺牲部分商业利益,“美国党”并非没有成为第三大全国性政党的可能,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关键的“搅局者”。
为什么说对“美国党”可以抱有部分信心呢?首先在于,马斯克有钱,可以免除小党筹集选举资金的困难。作为世界首富,马斯克以一人之力,就可以解决钱的难题。相信“美国党”在联邦登记备案正式运作后,他的一些富豪朋友也会加入进来,因此,钱对“美国党”来说不是问题。“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对小党之所以难,难就难在没有钱在全国建立一个基层组织体系。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有钱,是可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组织结构,发展基层党员,招募大量认同党的理念的志愿者的。有一个全国网络性的基层组织负责催票,如果再提出一个能够打动选民的竞选纲领,就会有动员能力,撬动某些州的国会议员并非不可能。
除了有钱去发展和完善“美国党”作为一个政党的各种应有功能外,原因还在于,美国社会的现实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社会认知分裂与政治极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很多独立选民对民主共和两党都不满,两党阵营内部也充斥着分裂和自我消耗的裂痕,多数美国人希望有“第三种选择”,社会需要新的政治力量填补“红蓝夹缝”,而这恰恰是传统两党忽视的巨大政治空白,这为第三党的成长带来机会。尽管民调显示支持“美国党”的民众比例不高,但这是因为,相当多的民众认为“美国党”无力改变美国两党现有格局,假使这部分人看到“美国党”是有这种潜力时,很有可能他们会持赞成态度。
同时,还应看到,和过去相比,技术和媒体生态的变化创造了全新的动员与话语权结构。以前是电视和报纸垄断了政治话语权,进而塑造了两党对垒的既定格局。但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话语权力结构发生根本变革,X等新兴平台成为信息流通和政治动员的主战场。掌握平台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这为传统政治力量之外的新势力打开突破口。而这正是马斯克的最大优势:他凭借控制X平台,获得了罕见的“舆论发动机”地位,实现超越传统政党体系的政治动员能力。这种力量甚至可以绕开既得利益集团,直击选民神经,快速形成政治认同。
所以,切莫仅从单一选区制的传统视角看待马斯克的“建党伟业”,他可以随时投入竞选资金和动员资源,精准锁定“摇摆州”和关键选区,集中资源扶持“美国党”候选人,从而逐步构建国会影响力。假使马斯克背后有一批精通美国政治的策划师团队,再配合X平台的传播效应,将会极大提升竞选效率和命中率。或许基于这些因素,商业内部人士与民主党高层警告不应低估马斯克的影响力。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Ken Martin 称,若马斯克真的投入大量资源,民主、共和两党必须认真对待“美国党”。
马斯克在宣布成立“美国党”后表示,该党将首先聚焦“2–3 个参议院”以及“8–10 个众议院选区”,作为扭转关键立法的势力点。美国众院有435个选区,很多地方选民结构复杂且流动,存在大量摇摆选民。马斯克可以通过精准定位与投放,在若干关键选区扶持“美国党”候选人,获得8–10个席位虽有一定难度,但从“大美丽法案”两党投票非常接近这一点来看,并非不可能。即使“美国党”在明年中期选举席位不多,也可以在表决中扮演摇摆者角色,迫使两大党在核心议题上作出让步,如此,就不只是“美国党”议席的增加,而意味着开始具备政治议题的绑架和议程的主导能力。
马斯克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的终极目标,也许是让“美国党”和民主共和两党三分天下。历史上,19世纪50年代辉格党被新兴的共和党取代,就是政治格局急剧重构的典型案例。如今,美国社会生态的基础正在改变,马斯克掌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资金,面对一个极度分裂和渴望变革的社会环境,如果他有一个专业政治团队帮他设计——这三大优势融合在一起,正是构建第三极政治力量的核心条件——就能成功将科技自由、言论自由、反建制等新议题引入主流政治,塑造跨阶层、跨年龄的新型政治认同,其兴起将是一次类似的结构性变革。
“建党伟业”是艰辛的,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是很大的。马斯克要把“美国党”做起来,前提是,真正把“美国党”作为他余生的事业来对待,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其“建党伟业”,而不是心血来潮,或沽名钓誉,稍有挫折,就打退堂鼓。如果这样,“美国党”未出征就已败。
(注:作者是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