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中欧关系

每周时事分析:欧盟领导人访华前的思考

曹辛:欧盟面临美国压力,选择余地不大,中国也不愿彻底放弃欧盟。此次中欧峰会有可能达成妥协,双方有望实现部分或战术性、策略性合作。

本周四(7月24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并会晤中国领导人,双方还将共同举办今年的中欧峰会。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外舆论对此次峰会能否取得像样的成果和突破,仍然很不确定。而且,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欧盟至今仍然看不到愿意合作的迹象。这在中欧当下同时受到美国打压的背景下,尤其令人费解。

欧洲缘何对华强硬,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局势?这是一个必须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中欧冲突存在必然性

回首近年中欧关系的发展形势,以及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后的局势就会发现,中欧冲突存在着必然性,而且难以避免,其根源包括无法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双方产业日益重合所引发的经济冲突,以及俄乌战争和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直接冲击。

中欧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扎根于双方千年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的差异,是双方难以调和的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这个问题自中欧建交以来就一直存在,每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它就会成为双方冲突的话题,继而影响两国关系。而且,意识形态的矛盾每每让欧洲团结一致、并加深中欧双方的冲突矛盾,例如疫情前新疆的少数民族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影响双边关系。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是战略性、根本性的,几乎没有可能消除,但如果操作得当,有可能缓解和暂时搁置。

而当前中欧矛盾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欧产业重合而引发的深刻竞争,且中方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以及俄乌战争问题,客观地说这是当前欧洲面临的实际问题。而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激化了中欧产业竞争,使得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可能转向欧洲市场并出现产能过剩的现实,从而加剧了中欧间的经济矛盾和冲突。冯德莱恩此次来华访问前,向中国所提出的解决产能过剩、停止与俄罗斯的贸易以及开放稀土出口三大问题,正反应了这一点。而这却是需要高超技巧才能解决的矛盾。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Max Bergmann认为:“我不认为欧盟和中国会联合起来反对美国,”他解释说:(中欧)经济冲突以及与贸易和竞争有关的现有问题是主要障碍。

Bergmann指出:“欧盟和中国的经济结盟潜力有限,因为两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汽车和清洁技术领域。”

同样,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格拉佐格•斯泰克也向国际媒体指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受到许多挑战和风险的阻碍,这些挑战和风险往往与经济地位的冲突有关。

斯泰克告诉美国财经媒体CNBC说:“欧盟和中国在贸易和产业政策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他解释说,争议焦点包括中国产能过剩带来的挑战以及欧洲的贸易分流问题。

这一切揭示了中欧在经济利益上根本对立的根源,也是冯德莱恩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中欧同时受到美国打压,但欧洲并未明显向中国靠拢,或者拉拢中国来制衡美国。相反,欧盟更希望特朗普为欧洲“火中取栗”,借助中美之间的冲突,迫使中国做出有利于欧洲的政策改变。

此外,俄乌战争也是当下中欧之间的迫切矛盾,也是冯德莱恩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它直接关乎欧洲的安全。欧洲和美国一致认定,俄罗斯之所以在三年俄乌战争中未被拖垮,根本原因是中俄经贸为俄罗斯输了血,使之能够把战争继续下去。这就是7月18日欧盟宣布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部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的原因。

显而易见,美国开启的关税战、中美博弈和俄乌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经济、外交和安全上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它选择中美博弈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在经济上施压中国,与美国建立利益一致的统一战线,同时在中国和美国面前抬高欧洲的重要性,在外交上迫使中国减少对俄罗斯的支持,最终获得经济和外交收益。

如何解决问题?

面对上述态势,中国如何应对并解决问题?从目前的局势看,欧盟由于面临美国的压力,选择余地不大,而中国实际上也不愿彻底放弃欧盟。因此此次中欧峰会也许有可能达成妥协,双方有望实现部分或战术性、策略性的合作。

首先,美国的动向可能将欧盟逼向深渊。

据悉,欧盟曾希望达成与英国类似的协议,而英国是第一个与美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该协定包括10%的基本关税,但对汽车、钢铁和航空航天进口产品有一些限制条款。但是较早时特朗普宣布了对欧盟征收30%的关税,不过上周五《金融时报》的报道透露了底价,但这个底价也让欧洲恐怖,报道说:特朗普正在推动在与欧盟达成的任何协议中,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5%至20%的关税。据报道,总统还乐于将汽车行业的关税保持在25%,此举将对德国的汽车出口商造成特别严重的打击。

开普勒盛富集团的经济和跨资产策略主管Arnaud Girod本周一在CNBC的“欧洲早间版”上说,15%到20%的利率“对欧洲出口来说将是一场彻底的车祸”。

同时,冯德莱恩既然愿意访华,本身也说明她还是愿意尝试选找与中方合作的机会。

其次,中国有可能部分调整对欧洲的经贸政策。

中国对中欧之间的经贸冲突因产业重合而起、以及自己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了如指掌。同欧盟完全倒向美国的前景相比,中国一定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欧盟对中国来说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问题,它还意味着高科技和不错的市场。

实际上,中国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对冯德莱恩就是有吸引力的。

第一,在中欧经贸关系上必须真正落实以互利为主的原则。在对欧投资方面多考虑采取合资而非独资的形式在欧洲运作,绝不再像过去一些中资企业那样,在当地采取全资投资,将当地技术学到手后就关闭在当地的投资企业的做法。

还有,要考虑对欧洲放开中国的市场准入。包括稀土出口问题,在设立不得将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稀土转让、销售他国等原则后,应放松出口限制。

第三,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从现在开始要严格要求,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军民两用产品,并要有个姿态。

正如上周笔者撰文指出的,只要中国不希望未来欧洲垮掉并最终无可奈何地彻底倒向美国,导致国际舞台只剩下中美两家博弈而不是有至少三家以上参与的话,上述原则就必须确立并切实落实,因为现实情况是,中欧都在面对美国的压力。这是战略和全局性的问题,它同眼前国内的经济困难相比,无疑应该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然,如果冯德莱恩此番来华就是为了重申她的解决中国产能过剩、停止对俄经贸以及放开稀土出口这样不切实际的诉求的话,那也只能由她去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中欧双输,但中国的抗打击力将超过欧盟。

(注: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世说辛语

我这一生都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阐述的全球化理念的影响,但同时国家利益又是我信奉的另一原则,这两点成了我的写作宗旨;而在方法论上,我则信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时我还广泛参与中外民间外交活动,这对我的写作收益颇大。所幸,我的专业又是国际政治,这给了我专业知识的指导。希望读者和我成为灵魂上的朋友。作者邮箱:1223778665@qq.com。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加密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让高风险投资披上了更高风险的外衣

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这些收购工具一向以烧钱闻名。
4小时前

“与时俱进的”马尔科•鲁比奥

这位曾倡导美国软实力的国务卿,如今已变得接受从孤立主义到厌倦对外援助等MAGA价值观。

法德领导人寻求修复战斗机合作裂痕

围绕治理结构与工作分工的争议正困扰着这个对欧洲防务雄心至关重要的武器研发项目。

钻石行业如何失去光彩

中国培育钻石的迅猛崛起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格局,令一众传统巨头陷入“存在感危机”,艰难应对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转变。

艾奥瓦州共和党人在考虑谁将成为特朗普的继任者

2028年大选的角逐者开始在这个关键州布局,力争在提名战中抢占先机。

难以寻觅AI工程师的跨国集团转向印度的后台服务

麦当劳、保柏和其他公司建立了“全球能力中心”来执行核心大数据任务。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