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7月24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并会晤中国领导人,双方还将共同举办今年的中欧峰会。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外舆论对此次峰会能否取得像样的成果和突破,仍然很不确定。而且,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欧盟至今仍然看不到愿意合作的迹象。这在中欧当下同时受到美国打压的背景下,尤其令人费解。
欧洲缘何对华强硬,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局势?这是一个必须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中欧冲突存在必然性
回首近年中欧关系的发展形势,以及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后的局势就会发现,中欧冲突存在着必然性,而且难以避免,其根源包括无法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双方产业日益重合所引发的经济冲突,以及俄乌战争和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直接冲击。
中欧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扎根于双方千年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的差异,是双方难以调和的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这个问题自中欧建交以来就一直存在,每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它就会成为双方冲突的话题,继而影响两国关系。而且,意识形态的矛盾每每让欧洲团结一致、并加深中欧双方的冲突矛盾,例如疫情前新疆的少数民族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影响双边关系。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是战略性、根本性的,几乎没有可能消除,但如果操作得当,有可能缓解和暂时搁置。
而当前中欧矛盾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欧产业重合而引发的深刻竞争,且中方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以及俄乌战争问题,客观地说这是当前欧洲面临的实际问题。而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激化了中欧产业竞争,使得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可能转向欧洲市场并出现产能过剩的现实,从而加剧了中欧间的经济矛盾和冲突。冯德莱恩此次来华访问前,向中国所提出的解决产能过剩、停止与俄罗斯的贸易以及开放稀土出口三大问题,正反应了这一点。而这却是需要高超技巧才能解决的矛盾。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欧洲、俄罗斯和欧亚项目主任Max Bergmann认为:“我不认为欧盟和中国会联合起来反对美国,”他解释说:(中欧)经济冲突以及与贸易和竞争有关的现有问题是主要障碍。
Bergmann指出:“欧盟和中国的经济结盟潜力有限,因为两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汽车和清洁技术领域。”
同样,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格拉佐格•斯泰克也向国际媒体指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受到许多挑战和风险的阻碍,这些挑战和风险往往与经济地位的冲突有关。
斯泰克告诉美国财经媒体CNBC说:“欧盟和中国在贸易和产业政策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他解释说,争议焦点包括中国产能过剩带来的挑战以及欧洲的贸易分流问题。
这一切揭示了中欧在经济利益上根本对立的根源,也是冯德莱恩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中欧同时受到美国打压,但欧洲并未明显向中国靠拢,或者拉拢中国来制衡美国。相反,欧盟更希望特朗普为欧洲“火中取栗”,借助中美之间的冲突,迫使中国做出有利于欧洲的政策改变。
此外,俄乌战争也是当下中欧之间的迫切矛盾,也是冯德莱恩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它直接关乎欧洲的安全。欧洲和美国一致认定,俄罗斯之所以在三年俄乌战争中未被拖垮,根本原因是中俄经贸为俄罗斯输了血,使之能够把战争继续下去。这就是7月18日欧盟宣布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部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的原因。
显而易见,美国开启的关税战、中美博弈和俄乌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经济、外交和安全上强烈的不安全感,于是它选择中美博弈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在经济上施压中国,与美国建立利益一致的统一战线,同时在中国和美国面前抬高欧洲的重要性,在外交上迫使中国减少对俄罗斯的支持,最终获得经济和外交收益。
如何解决问题?
面对上述态势,中国如何应对并解决问题?从目前的局势看,欧盟由于面临美国的压力,选择余地不大,而中国实际上也不愿彻底放弃欧盟。因此此次中欧峰会也许有可能达成妥协,双方有望实现部分或战术性、策略性的合作。
首先,美国的动向可能将欧盟逼向深渊。
据悉,欧盟曾希望达成与英国类似的协议,而英国是第一个与美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该协定包括10%的基本关税,但对汽车、钢铁和航空航天进口产品有一些限制条款。但是较早时特朗普宣布了对欧盟征收30%的关税,不过上周五《金融时报》的报道透露了底价,但这个底价也让欧洲恐怖,报道说:特朗普正在推动在与欧盟达成的任何协议中,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5%至20%的关税。据报道,总统还乐于将汽车行业的关税保持在25%,此举将对德国的汽车出口商造成特别严重的打击。
开普勒盛富集团的经济和跨资产策略主管Arnaud Girod本周一在CNBC的“欧洲早间版”上说,15%到20%的利率“对欧洲出口来说将是一场彻底的车祸”。
同时,冯德莱恩既然愿意访华,本身也说明她还是愿意尝试选找与中方合作的机会。
其次,中国有可能部分调整对欧洲的经贸政策。
中国对中欧之间的经贸冲突因产业重合而起、以及自己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了如指掌。同欧盟完全倒向美国的前景相比,中国一定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欧盟对中国来说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问题,它还意味着高科技和不错的市场。
实际上,中国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对冯德莱恩就是有吸引力的。
第一,在中欧经贸关系上必须真正落实以互利为主的原则。在对欧投资方面多考虑采取合资而非独资的形式在欧洲运作,绝不再像过去一些中资企业那样,在当地采取全资投资,将当地技术学到手后就关闭在当地的投资企业的做法。
还有,要考虑对欧洲放开中国的市场准入。包括稀土出口问题,在设立不得将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稀土转让、销售他国等原则后,应放松出口限制。
第三,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从现在开始要严格要求,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军民两用产品,并要有个姿态。
正如上周笔者撰文指出的,只要中国不希望未来欧洲垮掉并最终无可奈何地彻底倒向美国,导致国际舞台只剩下中美两家博弈而不是有至少三家以上参与的话,上述原则就必须确立并切实落实,因为现实情况是,中欧都在面对美国的压力。这是战略和全局性的问题,它同眼前国内的经济困难相比,无疑应该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然,如果冯德莱恩此番来华就是为了重申她的解决中国产能过剩、停止对俄经贸以及放开稀土出口这样不切实际的诉求的话,那也只能由她去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中欧双输,但中国的抗打击力将超过欧盟。
(注: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