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北京阳光炽烈,微风吹过带来阵阵热浪,温度超过32℃。下午两点半,路边树荫下,28岁的外卖配送员张烨等待着下一个外卖订单。几十米外就是开着空调的美食城和银行网点,但他只是盘腿坐在电瓶车上刷着抖音,汗水湿透了他的短袖上衣。和张烨一样的外卖配送员仅在北京就有超过5万人,在全中国范围内,这一数字已超过千万。
在中国城市中,每年在夏日高温下经受“烤验”的工作人员,远远不只外卖配送员,还有快递员(约500万)、共享单车调度员(约10万)、环卫工人(约500万)、建筑工人(约4278万)等。早在2018年,《中国工人》曾发布调查显示,中国当时已有接近1亿人在户外从事高温工作。但专家认为,对于户外劳动者在高温热浪下的健康风险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
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这两年夏天太热了,热得头疼”,景观绿化工人高翔告诉对话地球。他的工具车上总是放着1升装的大水瓶,“头疼了就喝点水,休息几分钟。”
2022年后,全球高温记录被不断刷新,2023年和2024年都成了“史上最热的一年”。越发频繁和极端的热浪正成为公众健康的重大威胁,而户外工作者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人群之一。
广东肇庆的临床医生卢辉说,每年夏天,在他接诊的患者中,因中暑送到急诊的患者主要是建筑工人、外卖配送员、护林员和农民等户外劳动者。劳动带来的肌肉发热和外部环境高温使得他们通常面临双重热源,健康风险加剧。此外,部分户外劳动者年龄偏大且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多种高危特征叠加,这些劳动者也成为高温脆弱人群中最脆弱的一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与劳动力:工作场所高温的影响》提到,工作时温度高于35℃就可能会造成职业健康风险。
《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下称柳叶刀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赵梦真向对话地球介绍称,热浪不仅威胁户外劳动者的健康,也会对劳动能力产生较大影响。“高温会影响劳动者的反应速度和肢体协调性,进而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甚至增加工伤概率。”
除了健康风险外,柳叶刀报告还提到,2023年热应激导致的潜在工时损失增加24.1%,达到369亿小时,相当于1260万人的平均收入。从地域来看,热应激潜在工时损失在中国南部、东部和中部最为突出,其中广东、河南在总损失中占比最高。与此同时,相对凉爽的北方地区的损失正在快速增加。
暖通技工王成毅的主要工作是在半室内安装空调系统。他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夏天在杭州某工地干活的日子,环境温度超过40℃,“站着不动都流汗,动起来衣服全都湿透了。”为了降温,他自己添置了一台工业用大风扇,价格相当于一周的饭费。
高温死亡率陡增
2022年7月,西安的建筑工人王建禄顶着高温连续工作9小时,因热射病身亡。一年后的夏天,48岁的导游龚贺永带领研学团在颐和园参观后,因热射病抢救无效去世……自2022年起,中国多个省市都有户外劳动者因高温而死亡的案例。
“热射病和热痉挛就是重症中暑,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从先兆中暑到重症的进程是很快的。”卢辉告诉对话地球,热浪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同阶段的中暑、心梗、脑梗以及高温诱发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恶化、间接产生的事故伤害等。
一项2021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1991年至2018年间,全球各大陆的热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可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另一篇2023年发表在《自然》的研究也提到,2022年夏季的欧洲热浪在当地造成了超过6万人的超额死亡。同时,研究估计,温度每升高1℃,每百万人的超额死亡人数就会增加35.3人。
柳叶刀报告显示,在2019至2023年,中国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是历史水平的1.9倍;在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也显著增加。到2060年代,每年与热浪有关的死亡人数将会达到2.9-3.8万人。
卢辉表示,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与热相关的复合型极端天气,比如昼夜复合热、高温高湿、夏季暴雨或大风前后的温差增大等。因为随着气候的改变,过往积累的应对经验或许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气候。卢辉在2022年7月救治的一位患者让他印象深刻,那是一位在广东干了几十年的资深护林员,耐热抗晒,尽管在巡山时避开了中午最热的时段,下午3点后才进山,护林员最终还是因中暑而倒在了山上。
帮助户外工作者应对热浪
为了帮助户外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于2015年通过了一份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议增强职业安全和健康风险的评估,天气预警信息分享和工作服饰和设备条件的改善等措施。
中国在2012年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提出了用人单位应及时调整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高温津贴,以及以及将诊断为职业病的中暑纳入工伤保险待遇等一系列保障举措。
就高温津贴而言,发放时段和金额标准各省有所不同。大部分省份发放时段集中在6-8月,补贴金额标准为每日8-24元不等,多数省份集中在10-13元区间。北京高温津贴标准为180元/月,上海和广东为300元/月。同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高温津贴属于职工工资的一部分,需以法定货币形式发放,不得以防暑降温产品等实物替代。
然而在落实过程中,由于户外劳动者用工形式灵活,一般采用分包、转包和众包的方式,高温津贴和个人防护用品有时难以落实到个人。加上大部分户外劳动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通常会选择以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作量来获得更多收入。因此,高温保护性适应措施如何落到实处是个问题。
就外卖配送员来说,其工作时段与正午高温时段重叠,且温度越高工作量越大,因此一些省市有具体的针对该职业的管理办法。
以杭州市为例。该市于2023年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用以保护外卖配送员权益。杭州的部分街道和社区推出了“小哥驿站”,为配送员提供休息座椅、饮水机、充电设备、防暑药品等。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打造3025个服务驿站,服务35万外卖小哥。在其他城市,部分餐饮商家、银行网点、地铁站也会设置爱心点,为外卖配送员提供饮用水、休息座椅等。
认识还不足够
但是,全社会对热相关的健康风险的认识仍远远不够,而这带来更多风险。
定居郑州的社会学研究者于坤在2024年夏天亲身体验了配送工作,并和众多配送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她意外地发现,配送员们对使用服务驿站,以及到银行网点和地铁站等场景纳凉的意愿并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配送员都身着红黄蓝工服,进入非配送场所会格外显眼,进而产生额外的解释负担;另一方面是因为配送时间紧张,坐在电瓶车上休息能够让他们在接单后第一时间出发取货。“很多配送员认为电瓶车上的空间才是属于他们的。”于坤提到。
于坤在访谈中发现,绝大部分外卖配送员没有把高温和热射病、心梗、脑梗等疾病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资深外卖配送员普遍认为自己耐热能力更强,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和能力在自己不舒服时进行专业健康评估。
赵梦真所在团队此前进行气候变化适应调研时发现,凉爽地区的人往往认为不需要担心高温热浪的威胁,而炎热地区的人则认为已经习惯了高温环境,同样不需要担心热浪。
要做的还很多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现在凉爽的地方未来可能会遭遇热浪,现在炎热的地方未来可能会热得突破极限。”赵梦真说,“针对户外劳动者,应对建议要更加精准,并下沉到他们日常关注的平台。”
在于坤看来,配送平台企业应该是帮助配送员适应保护性措施的主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监测在线接单时长和距离,适当调整配送时间、接单量和配送范围,从而保障配送员健康和安全。
此外,细化预警信息、完善预警指标和风险等级设计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预警信息需要纳入温度、湿度、风力等更多维度,并将温度预警与健康风险预警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预警信息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更大程度发挥提前干预的作用。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已经开始使用能同时监测温湿度的湿球温度指数(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作为高温作业环境评价指标,以计算不同体力工作强度下的休息和工作周期。
国内也有机构在进行创新尝试。天津市气象台和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在2023年6月5日首发高温热浪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向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脑卒中高危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建议。2025年7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根据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分析来提供预报。
为了方便户外劳动者获取高温健康风险和应对建议,赵梦真所在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高温天气工作风险查询”的微信小程序。使用者在选择对应的城市和职业后,可以获得查询时间未来8-24小时的劳动风险和劳动建议方案。职业列表覆盖快递、建筑施工、环卫、安保、采矿、汽车救援等众多户外劳动职业。
赵梦真建议,研究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调查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在中国产业结构下高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高温对不同群体的健康影响等问题,为保护性适应措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在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过程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媒体等要深度合作,共同努力,缺一环都不可以。”她总结道。
注:文中张烨、高翔和王成毅皆为化名。
作者简介:韩擎,曾任界面新闻和新京报环境记者,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
注:此文原载环境网站“对话地球”。FT中文网经“对话地球”授权转载此文。对话地球是一家关注气候变化与环境的非盈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