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Chinese Council(英国华人联合会,BCC)成立半年来,一直积极努力带领华社integrate into(融入)英国主流社会,精力专注于两件事:第一,以轻松聊天方式,对华人社群成员(主要是大陆移民)做教育熏陶,力图使大家对英国公民思维与行为产生兴趣;第二,寻找与英国主流沟通的渠道。
7月9日,BCC组织的两场活动,把以上目标推上了实质高度。
第一场是邀请李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系主任)给BCC破泡群成员做《AI时代如何判断假新闻》演讲。

当他提到其每日更新的微信公共专栏《李文读报》里,同样的事件,因为左右翼媒体报道的角度往往相反,故此观点常常争锋相对。此话令我闪现出新主意,何不邀请李教授每日在破泡群内分享《李文读报》时,顺便给出一条导读问题?因为最近我才意识到: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左右翼媒体争论,是大陆华人的集体盲点区,误以为英国媒体和中国媒体一样,都是同一个观点和声音。而那些极少数在媒体观念上破泡成功的大陆华人,其观点又往往是右翼观点(更重视商业、重视个人努力及回报、也愿意分享,但分享程度低于左派),因为很难或者说无法接受更为重视公平与关爱的左派观念。
我自己本人就是一个活案例:2015年我投稿给BBC中文网,获得时任总编李文(后去了香港浸会大学)的赏识,随后获得BBC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合同。那时的我,已经是长达七年的保守党支持者。要等到七年后,2022年保守党党魁内斗,14年内出现五位保守党首相,令人反感和厌恶,我才开始转变观念。2023年初,我加入了左派政党。而在与左派党员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并不像右派政党和媒体描述的那样“不会赚钱,只会花钱去分给穷人”,而是他们真的对弱势群体更富有同情心,比如对我这样的少数族裔移民。我意外的发现,对于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者等),左派政党会给予保护和鼓励政策。当然有些左派走得太远,认为应该同情和照顾所有人(比如罪犯、任何需要帮助的非本国公民和非法移民等)。
李教授非常支持我的建议,7月10日,已经提出了第一条导读问题:“英国住院医生(初级医生)将为争取加薪29%而罢工五天,是否合情合理?”。这条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大多数破泡群成员是个挑战。挑战1:因为不具备相关英国社会常识,故此回答此问不容易;挑战2:是否能看出“英国左右媒体对待此问题的不同观点”?
关于对破泡的理解,群里每人理解不一。但作为此概念的提出者,我一直将破“英国社会、文化、政治等各种英国”泡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我一直深深知道,转变观念与看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李教授所言:“破泡是一个漫长但值得推进的过程,不能急,而且也急不来。我的提问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刚才看到已有群友有所回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希望逐渐会有更多群友针对有关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并各抒己见”。对于个人观念转变之难,他比我有更多的认识与经验。
第二场活动,是BCC破泡群11人代表团去伦敦Southwark政府,与三位政府议员进行会议沟通。会议邀请人和主持人是该政府议员Emily Hickson。我与她同为工党选拔参加2025年Jo Cox女性领导力培训课的学员,因为我每次都在55位学员(大都是来自全英各地选区的议员和社区负责人)面前介绍BCC破泡群的发展现状,故此待到我向她提出BCC访问Southwark政府的建议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最初组建11人的代表团,是想给破泡群制造与英国政府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机会,破“对英国政府全无概念”的泡,因为在过去半年,我发现绝大多数群友对英国地方政府没有半点概念:既不知道谁是自己在选区的利益代表(即议员),也不知道有麻烦可以找议员求助,不知道为选民服务是议员的职责。
改变观念非常难,合作做项目是一个最好的方式,经由工作上沟通出现的矛盾,发现双方(英方和大陆华人方)看法与方式的不同,在协调中找到文化与思维的异同。故此,在向政府议员Emily Hickson递交了合作方式计划书的基础上,我在会议上又提出了BCC与Southwark政府未来项目合作的建议。接下来,Emily Hickson议员将组织BCC与该政府市长进行Zoom会议,探讨实质性合作项目。
BCC破泡代表团成员的发言水平超出想象中的好,不单积极主动,而且富有实质性意义,大都与自身利益相关,而不是那种巨大无比首相才能回答的问题;绝大多数代表的英语水平也都相当流利,因为大都在英国定居超过20年。故此,如果说破泡的基本底线是英文表达能力,代表团总体水平已经达到;需要破的,是英国的各种社会文化泡。但这只是代表团水平,并不代表全群。
值得一提的,是14岁的中英混血儿Jasmine Lloyd Webber,她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其母是大提琴家程家馨(破泡群成员), 其父Julian Lloyd Webber亦是大提琴家,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音乐剧《猫》、《歌剧魅影》等的作曲家)的弟弟。
我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都是青少年,但对政治全无兴趣。故此,我知道“14岁就对政治感兴趣的英国青少年极其难得”。当我问Jasmine是否想做首相时,她毫不犹豫地说“Yes”,令我大为激动,愿意用我所有的政治与媒体资源,助其从政的一臂之力。如果BCC破泡群最终能培养出一位英国首相,那将是BCC最大的荣耀。
此外,向世界报道中国逾30年的老牌英国记者James Miles(麦杰斯)也进入了微信破泡圈。海外中国华人社区是他的一个报道重点,我曾于2022年协助他一起去巴黎与意大利采访和报道欧洲温州华人社群(见《为什么欧洲媒体认为温州移民在欧取得“巨大成就”?》),那时我根本想不到自己在两年后,会开始组织华人社群。但我知道,全世界都找不到比麦杰斯更关注我们社群的英国记者,而他现在,已经在群内,通过阅读每日的分享(他中文极佳)来感觉BCC破泡群的脉动。
故此,通过这两场活动,从纸上谈兵的空想,BCC破泡群已经进入融入英国主流的实质探索阶段。只要继续做事,必将找到真正的实质性项目。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